少數族裔婦女Rina:選舉投票,我只能以貌取人 …
多數還是少數,在數學上是個比例問題。但常識告訴我們,幾十萬的人口,不是小數目,更何況在一個文明的社會,任何人的權益都不應被忽視。
根據政府統計,2011 年香港有 451,183 名少數族裔人士,其中近二十萬人居港七年或以上。然而環顧今屆立法會選舉,有多少候選人的政綱有認真提及少數族裔的權益,或有印她們看得明的宣傳品呢?
諷刺的是,在人人高呼「真普選」之前,出生於尼泊爾並已定居香港二十年的Rina早已明白「一人一票」的意義和重要性。「每一票都是關鍵的 (Even one vote matters)!」她話語鏗鏘。
作為一個七歲小男孩的母親,一名地盤工人的妻子,一位深水埗街坊,她知道要改善孩子的教育以及自己和丈夫的工作機會,便要行使她作為公民的權利和義務。
Rina 強調說:「我們必須關心社區。不止是我,所有在香港生活的移民都應該如此 。」
Rina 回想自己以前一頭霧水的去投票,心中也覺得好笑。政綱、文宣和口號一律都是中文,不諳中文的她唯有一張一張的細看候選人的相片,憑感覺作出選擇,然後由衷地期盼那人如果當選,會憑良心服務包括她在內的大眾市民。
根據社聯最近調查,九成少數族裔合資格選民均不能讀寫中文,而很多選舉宣傳品和宣傳渠道只有中文版本。再者,社區的中文又課程不足,令她因為語言不通痛失很多工作機會。「我不大喜歡煮食,但直到目前為止我只能找到廚房的工作。」
除了語言障礙,作為婦女Rina每天只是照顧孩子以及打理家頭細務便已筋疲力盡。即使社區有幾份報導本港新聞的尼泊爾報章,她往往也沒有心神細閱。
幸而在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(婦女動力基金資助伙伴機構之一) 的支援下,Rina 近年多了參與社區和公共事務。無論是向教育局官員反映意見,抑或透過論壇和不同立法會候選人會面,了解他們對少數族裔的想法,Rina 都全力以赴。
推動她積極投入的是兒子的教育。Rina 希望兒子能學好廣東話和中文,因為他是香港出生,是真正的「本地學生」。
Rina 的兒子和很多土生土長的少數族裔學童被政府定為「非華語學生」,是變相將他們標籤化。表面上,政府近年的確投放了更多資源在少數族裔學生的語文教育上,但卻缺乏全盤支援和監督,成效令人疑慮。
「我丈夫建議兒子去一間以英語授課的學校唸書,但我不同意。他將來不是要在美國或尼泊爾或任何其他地方生活;他要在香港生活,便要學好廣東話。」
民生無小事,Rina 渴望多年就是替小朋友找一個中文補習老師,或有更多廣東話課程供她參加。
而這些「小事」,過去廿年來從根本上幾乎沒有處理過。
Rina 直言她對目前香港的社會環境感到失望,但她堅信只要大家仍抱持著一些核心價值,如公民參與和民主選舉,困難總有一天會解決的。
攝影:林振東
鳴謝: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Hong Kong Christian Service